前沿拓展:榆次種植一顆牙多少錢


我們印象中的采摘園基本都在郊外,然而,在榆次區(qū)的城市中央?yún)s有一處采摘園滿足了所有人的興趣,采摘、垂釣、賞花、散步、拍照,在這里逗留一天都不想離開。尤其近二十個種類的特色水果,讓人目不暇接,口水直流。年近五十的女主人馮潔華為了打造這處采摘樂園,付出了全部身家,而支撐她走過七年風雨路的正是常人難以理解的這份農(nóng)業(yè)情懷,那么她背后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心酸故事呢?今天我們就帶大家去了解一下。

山西大學城位于榆次區(qū)的城市北部,2013年9月,十所高校的入駐為這里帶來了無限商機。緊鄰山西醫(yī)科大學的小西溝村因為這突如其來的變化,而成為了令人羨慕的城中村。為此,在2012年,村兩委班子決定建造22座溫室大棚,讓村民搭乘城市發(fā)展的快車致富奔小康。

(采訪:趙寶花 榆次區(qū)烏金山鎮(zhèn)小西溝村的黨支部書記 12年兩委商議把地收回來建大棚,因為之前沒有收入,2012年建起以后,到2014年一直沒人承包,人都不敢想,村民都沒有這方面的技術(shù),我也是急在心上,怎么辦呀。)

因為小西溝村是2003年整體從山上移民下來的搬遷村,之前村民沒有植溫室的經(jīng)驗,之后基本都在城市打工,因此整齊劃一的22座大棚就這樣被空置了兩年,直到有一天,一對城市夫婦敲響了村支部書記趙寶花的大門。

(采訪:趙寶花 后來本村的念書在外上班的兩口子,找到我說他們有這個想法,因為他們有知識,我也很高興,我就說,你們先承包下來試試。

這兩口子就是馮潔華夫婦,而長相靜美、看上去羸弱的馮潔華卻是這項決定的拍板人和執(zhí)行人。因為常年做生意,疲于奔波,馮潔華在四十歲的時候決定回歸大自然,做一個徹頭徹尾的農(nóng)民?;貞浧吣昵暗哪莻€時刻,她坦言從不后悔。

(采訪:馮潔華 晉中瑞豐澤農(nóng)業(yè)專業(yè)合作社理事長 當時聽說這里建大學城,想著將來挺繁華,肯定是取代了榆次舊的市中心,聽說以后我就有點動心了,但是對于農(nóng)業(yè)我們是小白,還是不太懂,雖然說萬事開頭難,但是我覺得邊學邊做,只要你認真干,肯定還是有成的。

一下承包22個大棚,對于毫無種植經(jīng)驗的馮潔華來說,確實有點冒險和沖動。尤其承包之后,究竟種植蔬菜還是水果,如何定位和管理,都是擺在馮潔華面前的大難題。

(采訪:馮潔華 當時我們也問了好多懂農(nóng)業(yè)的,或者跟這個相關(guān)的人和朋友,后還是決定搞水果采摘,因為周邊環(huán)境對我們比較有利,所以我們大部分都是水果,果樹,少部分添加了蔬菜,而且根據(jù)采摘的周期長短,基本做到一年有九個月都可以采摘,顧客不要空手回,高高興興的來,滿載而歸。

于是,他們做了詳細的規(guī)劃,四座大棚用作機動,根據(jù)農(nóng)業(yè)潮流隨時更換果蔬品種,其余十八個大棚全部用來種植特色水果,滿足大眾不同的口味。如今,草莓、桃子、李子、西梅、杏梅、櫻桃、西紅柿、麒麟瓜等二十多個品種的果蔬按照不同的季節(jié)紛紛上市,而馮潔華每天都會接到的問詢電話。

(采訪:太原顧客 從太原過來的,本來想采摘櫻桃西紅柿,結(jié)果過來老板說都采摘完了,沒辦法我再采點草莓,看著也不錯。

(采訪:榆次顧客 我們多少年就認準這里了,首先離市區(qū)近,然后這里品種也多,尤其這幾天普羅旺斯下來了,挺不錯的。

無論春夏秋冬,幾乎每天都有隨時來采摘的新老顧客,親自體驗采摘的樂趣,他們的到來就是馮潔華堅持七年的動力。然而,七年前,面對八十畝大的園子,除了建好的22座大棚,其余的水電路等附屬設施幾乎為零。每一處的改造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,馮潔華真切體會到了做農(nóng)業(yè)的艱辛。

(采訪:馮潔華 當時我們想的有點簡單了,遠遠超出我們的預算,所以就是想了各種門路,找親戚朋友借啊,啊,但是并不是很順利,因為搞農(nóng)業(yè),好多人對這個不是很了解,不敢大膽的把錢給你,因為誰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,你借人家的,要能按期歸還,要有一個信譽度,所以前期真的很難。

前期投入了四百多萬,卻依舊看不到園子里大的變化,何況農(nóng)業(yè)周期長,回報慢,馮潔華夫婦一度變賣家產(chǎn),將全部身家投入到了這個仿佛深不見底的深淵里。

(采訪:馮潔華 真的不能說,一說起來真的是兩眼淚汪汪,這個你本來向人借錢,真的太難了,而且大家都不看好你,而且那個時候兒子也剛考上大學,到處都要錢,就不用說買衣服什么的,就是買一袋面都要考慮哪個牌子的便宜一點。

盡管困難重重,馮潔華和家人還是咬著牙堅持了下來。七年來,她求知若渴,不停地學習各種農(nóng)業(yè)知識和技術(shù),不僅學會了種樹、修剪、疏花、授粉,而且還帶動周邊的村民就業(yè),指導他們溫室種植技術(shù)。如今,從她這里走出去的村民,也紛紛回鄉(xiāng)當起了老板,種植大棚奔小康。而她的堅持和善舉,讓身邊的朋友都為她豎起了大拇指。

(采訪:靳春林 馮潔華夫婦的朋友 現(xiàn)在如此重視農(nóng)業(yè),每年都出臺一號文件,他們也許趕上好時候了,對他們也是一個好事,我就希望他們能夠堅持下去。

(采訪:趙寶花 他們兩口子挺辛苦的,因為這么大的墊資,村里也給了適當?shù)闹С?,現(xiàn)在規(guī)模是做大了,我要把這個產(chǎn)業(yè)作為我們小西溝新村鄉(xiāng)村振興的一項亮點,讓更多的人來經(jīng)營這個大棚。

為了讓遠道而來的消費者體驗大自然的無窮樂趣,馮潔華五年前在大棚外道路兩旁種植了一里長的杏樹,每逢春天,漫天飛舞的杏花就會吸引的游客前來賞花、拍照,三年前又新建了一口魚塘,讓滿身疲憊的游客可以駐足垂釣,享受片刻的愉悅和放松。每次看到游客在園子里開心的樣子,馮潔華都會不由自主地流淌出滿足的神情。

(采訪:馮潔華 以前沒有干這的時候,手上白白嫩嫩的,現(xiàn)在手上都是老繭,身體健康,活得很充實,吃飯也香,睡覺也香,我都想不到我喜歡上這個行當了,我覺得我終身離不開它,我要長長久久的做下去,因為搞種植,你付出一分就會收獲一份,種瓜得瓜、種豆得豆,它不會辜負你。

拓展知識:榆次種植一顆牙多少錢

還有其他疑惑?想了解更多?可以點擊 【在線咨詢】